English

李恩复和河北中医院效应

1998-01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郭扶庚 我有话说

十几年前,河北中医院的规模仅相当于一家乡镇卫生院,家产不过375万元,而今天医院的固定资产已达4000万元左右;当初病床只有160张,现在已拥有719张;科研项目由1项增至61项,医疗设备总价值从52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,制剂能力由15种增至201种……职工们都清楚,这一奇迹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位好院长李恩复。

医院第一个专科———肠胃病专科就是靠他创建的。李恩复主攻的是萎缩性胃炎及胃癌,属于世界性难题。李恩复苦苦钻研30多年,创立了“脾胃分治”理论及“冷润通降”、“降浊化瘀”等独具特色的诊治方法。其间,他诊治海内外肠胃病患者46万人次,科研病例2万人次,治愈率30.98%,有效率98.09%,最长存活已达14年。

肠胃病专科声名远播国内各地及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地。他先后研制的摩罗丹、胃元丹、摩罗粥等14种摩罗系列中成药,填补了国内空白,作为开发项目,已被列入河北省2010年远景规划。现在,全院每年收入3000多万元人民币,而李恩复治疗胃病带来的收入占其中的三分之一。

在李恩复院长带领下,今天的河北中医院52种专科专病研究竞相发展,呈现一派生机。

管理之妙存乎一心

1983年刚就任河北中医院院长时,李恩复首先治理的是“脏、乱、差、散”。中医院前后两个院子,众多的行政、业务科室、病区、生活区分散其间,仅垃圾每天就有五六堆,影响环境卫生,人也越养越懒、越散。此外,环卫部门每天收垃圾都是按堆计费,一堆40元,每个月垃圾清运费就要多付近万元。看准了问题,处理起来也不难,合成一堆就是了。但通过这件小事,李恩复看出管理的重要。

河北中医院从1985年起实行“值班主任制度”,值班主任由副院级领导和职能科室主任轮流担任,拥有随机处置权、监督检查权和立即赏罚权,在第一线负责当日的医院管理。为值班主任撑腰的,是规章制度。制度初行时,有个别主任怕得罪人,遇到问题绕着走。医院又规定,值班主任当天发现问题的奖励,全天“平安无事”的则要挨罚。这样一来,值班主任们既有了抓工作的紧迫感,医院的一系列问题被“逼”了出来。

有了良好的干部、群众基础,李恩复决心带领大家甩掉依赖国家的观念,迎着市场经济大潮开拓进取。1992年他们提出新的改革目标:“不增加国家和患者负担,不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医院的性质,不给社会添麻烦,自力更生办好医院。”从此,医院搏击风浪,经济效益以年均11.4%的速度增长。

为患者服务

“病人第一,患者至上”,这在中医院已经融化到了每一件大小事中,成为大家扎扎实实的行动。

1992年起,他们率先在全国倡导并实行13小时门诊制,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8点,一年365天天天门诊,门诊向全体患者开放,使上正常班的职工能够利用业余时间看病。他们还实行24小时应诊制,所有病人只要到了中医院都能随时得到诊治。

医院名气大了,著名医生的号往往很难挂上,要想找李恩复院长本人亲自看病似乎更困难。河北中医院建立了主任医师、主治医师和科主任“三主”出门诊制度,为群众提供一流的服务。目前全院副高以上医务人员出诊率达到92%.李恩复也坚持每周两次门诊。在他不足40平米的诊室中常常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医者,他对每个病人都一丝不苟地询问、切脉、诊断、开方,每次门诊都要推迟一至两小时下班。医院还规定,本院职工的亲朋好友找院长看病也必须排队挂号。

有位姓曹的荣誉残疾军人,胃病和心脏病都很重,把新房和牲口卖掉到北京、天津看病,钱花光了,病仍不见好,由儿子带到河北中医院要求住下,医院当即把他收下。住院期间,父子俩没钱吃饭,医护人员给他们买饭票;病情好转出院时,又给他们买了回家的车票。

有一个时期,医生收红包现象比较严重,一些人到中医院来看病心里也将信将疑。有位病人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,术前她的亲属准备了1000多元钱,包成几个小红包,分头找到手术医生和科主任“联络感情”,被不约而同地拒绝了。但手术依然做得十分成功。

医院大厅里的告示牌上书:中医院拒收红包及土特产,拒吃请。医务人员谁收受红包、索要财物、吃请等,就要承担患者全部的医疗费,退出红包,并丢官、降职,免于晋升,调岗,请患者监督。问及在此看病的人,都说这个告示牌不光是给人看的,我们信。

河北中医院的经济效益好,但门诊费、住院费、药费却比其他医院低20—30%。在医院“扶贫病区”,贫困地区和特困企业的女患者都可以享受住院床位费减免50%、检查治疗费减免30%的优惠。

良好的医德医术为他们赢得了荣誉。中医院先后被卫生部、中组部授予“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”、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荣誉称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